2025-05-14
古人通過嚴苛的責任制度、精細的工藝標準、材料管控和長期追責機制確保建筑質量,其管理智慧至今仍具借鑒意義。桃花扇》里有個名句——“眼看他起朱樓,眼看他宴來賓,眼看他樓塌了。”這簡直是一句讖語,即便放到現在,不管是貌似鞏固的鋼筋水泥房子,仍是路或許橋……但凡修建,驟起驟滅舉目皆是,快者,剛剛剪彩數月,慢者,運用不過三五年,即以新聞方式跳入人們眼簾。
人們紛紛進行古今比照,你們看,應縣木塔已有960年前史,趙州橋已歷經1400年風雨,都江堰更是有2200年的高壽,至今仍未見老態,現在修個路、架個橋、建個房咋就這么不經用哩?古人沒有鋼筋水泥,沒有起重機,沒有“百年大計,質量第一”的標語,也沒有沒有 “魯班獎”、“梁思成修建獎”,技能、資料都無法與今日相比,為什么能將修建物造得那么牢固?
一味說古人好話那是葉公好龍,真讓你穿越回去,未必樂意。但古人確實在極差的技能、資料下,將準則和人的主觀能動發揮到極致,造就了修建史上諸多光輝。
國家修建標準
不符合國家標準,就懲罰服侍
古人的聰明真不是“蓋”的。早在春秋時,他們已編成了一部《考工記》,記載一系列出產辦理和營建的規范要求,叫“程式”,用于輔導匠人實際操作。然后有專門的部分和官員來辦理,如隋唐時期,在尚書省設工部,工部郎中掌城池土木之程式,后世基本上如法炮制。
到了北宋,修建“程式”臻于完善,編訂了修建施工的標準化文件集《筑城法度》,收集了其時關于城池修建、堤堰、水閘等的技能、東西、資料和工時等方面的規則。南宋時修建工程“程式”更不得了,呈現了聞名的《營建法度》和《木經》。
特別值得一提的是這個《營建法度》,那是我國修建學史上的一部具有劃時代意義的文件,有文字說明加圖樣參閱,說得簡單一點,這是一本“國標”式的修建手冊,一冊在手,萬事不求人,保你建出又安全又美麗又實用的修建。
當然,這“國標”不是只拿來把玩的,是拿來執行的,如若不然,懲罰服侍。明代《大明律》、清代 《大清律例》都有《工律》篇,那是針對工程修建方面的法律,列出了對非法營建、虛費工力、采納木石不堪用、做作低劣等方面十分詳細的刑法規則,細細看下來,頭都是大的。總而言之,輕者打板子、給徒刑,重者處死,下面就是一個實例。
話說 1621年,朱常瀛被封為桂王,封地在衡州,就是現在的衡陽,為此要建桂王府。王府是朱家體面吶,是一個大工程,一塊大肥肉,多少人想將工程攬到自己手里。
按明朝準則,修造藩王府,由內官監掌印宦官主管,由他派手下宦官去監督工程。這時內宮里一個叫黃用的宦官花了五萬兩銀子行賄,弄到了監造的美差。
修造歷時六年,耗費五十萬錢,桂王府修成了,朱常瀛美滋滋地搬進去,不料有一天在休息呢,房梁咣當一聲掉下來,差點砸到王爺。黃用和一同主持工程的工部營繕司主事高道素聞訊,慌趕送去五千六百兩白銀做修補之用,又獻了四百兩“問安銀”壓驚,桂王爺這才沒有將此事鬧大。
第二年三月初三,衡州連陣大雨,桂王梳洗時忽聞“如雷震響”,跑出來一看,王府的正殿居然轟然垮塌了,六名宮女被埋在瓦礫之下。桂王憤慨不已,將此事上奏崇禎皇帝。
皇帝派人調查,本來黃用等人為了多撈工程款,工程建設十分潦草,地基沒有夯實,墻腳根基淺薄,石料之內,用竹條、松枝與河沙湊數,梁柱所用木材,竟然有低價買來的朽木,徹底不符合“程式”。這還有什么說的,將黃用等人拉出去問斬,再批銀子重建。
看看,光有“國標”還不行,仍是不知道工程資料是哪來的,誰出產的,合不合格,質量可不可靠。
質量追溯制
工匠有必要把名字刻在自己所造的物品上,擔保質量
天縱聰明的古人又想出了 一 個 辦 法——“ 物 勒 工名”,咱們現在叫“質量追溯制”,工匠有必要把名字刻在自己所造的物品上,以示“背書”,擔保質量。從一件產品的“工名”,可以追溯到制造商、制造者等諸多信息,跑得了和尚跑不了廟,“物勒工名,以考其誠,功有不當,必行其罪”,你還敢弄虛造假?
還有更絕的,沒比及修建垮塌,再來大張撻伐,在施工過程中,帝國老板就來查看了,若有不合格者,當場問罪。明代書法家、文學家祝枝山在《野記》里記載,朱元璋修南京城墻,常常跑到工地去觀察,檢驗工程質量,他隨便走到一處城墻工地,就叫人將他指所之處拆開查看,看有沒有偷工減料,以次充好,不合“程式”,若是發現問題,這一段工程的質監員、包工頭、工匠都抓起來咔嚓掉,“筑筑者于垣中”—— 把人當作資料給砌到城墻里去,以此嚴酷手法確保城墻修得固若金湯。
這種做法不只是在修建職業如此,其他的職業如織布也有“質量追溯制”,明永樂十三年規則,織匠“就予車上編號烙印,附冊開寫看驗提調官吏并匠作名字。日后有不鞏固者,照名究治”。簡直一切的匠活,都搞“質量追溯制”,隨時預備秋后算賬。
當然,對于本來就誠信出產經營的人來說,“物勒工名”既具有防偽的作用,也相當于打廣告,這就是開始的商標品牌推廣。在修建工程建設中,不管是用材仍是東西,人們樂意選擇質量好、口碑好、服務好的產品,而不管是國營仍是私營“企業”,都樂意經過“物勒工名”將產品品牌化,進步“企業”和產品的知名度和附加值,也因之無形中進步了修建質量。
古人后一個聰明的法子,就是安排職業協會,讓協會促使職業自律,進步質量。比如北宋規則各行有必要按職業登記,委任職業協會會長,叫“行首”或“行頭”,充當本行會成員的擔保人,負責評定產品質量。與修建職業相關的工匠行會叫 “魯班會”,他們很重要的責任是維護職業合法權益和形象,在職業界宣揚和執行“國標”。金杯銀杯不如口碑,你總不會期望自己地點的職業臭得像狗屎吧?那就自己把自己管好點。
如此盤點下來,為什么古代沒有現在的技能和資料,但修建質量有保障,現已了然于目了。記住,不管哪一條,背后都有嚴格的問責相匹配。被技能和資料沖昏了腦筋的現代人,何不謙善一點,向古人學習一下呢?古人深諳“制度設計比道德說教更有效”,其方法論核心在于:讓質量問題的代價遠高于偷工減料的收益。